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教研室在2017-2018-1学期通过集体备课、相互听课,对教材的性质、特点、脉络及使用进行深刻的认识与把握,不仅能够及时地将“十九大”精神等热点理论问题及社会现实问题引入教材,还能够将最新学术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,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。教研室还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,共同承担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,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上升、总结为理论,并复归于实践。教研室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,主动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,倾听学生的意见与感悟,不断创新与学生的互动方式。教研室主动地在教学中占领新媒体阵地,借助新媒体手段向学生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,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,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正能量。
梁俐、刘正贤两位老师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开展了“读书报告会”的实践教学活动,每个学生都读了至少一本自认为有意义并与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”相关的书籍,写出了不少于1千字的读书报告,给每一份报告批改、打分,作为本课程实践课学时的得分。两位老师都做到了全员参与,无论从每个同学的读书报告看,还是从最后的读书报告会上的报告来看,都反映出学生的知识面、关注的思想领域或现实社会的热点是比较全面、深刻的,《菜根谭》、《白说》、《明朝那些事儿》、《人间词话》、《谁的青春不迷茫》、《红岩》、《我在雨中等你》等等,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真实的思想水平和表达能力,了解到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,这样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,提高针对性、有效性。
滕飞老师在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中课程中开展“自我成长报告”与“模拟自画像”活动,将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理论引入实践教学,让同学们在国庆放假期间和父母、之前的老师、同学共同撰写成长报告,进行自画像,实践教学,让大学生主动回忆成长经历,利用国庆假期采访自己以前的同学、长辈、父母、老师对自己的看法,并撰写报告。此项实践教学能够使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合理的认知,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重大生活事件(如高考失利等)能够有合情合理的认识,并在认识自己优缺点的基础上扬长避短,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与生活规划。
潘宏老师本学期的实践课活动采取了大专辩论会的形式,以班级为单位选拔正反辩手、评委,拟定辩题展开辩论,通过摄像的方式记录下辩论会的精彩片段。通过大专辩论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班级学生们的自组织能力,也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才表达能力,这对于他们今后走向社会、职场处理应对各种现实问题都有一定的帮助。
王芳老师的实践课活动体现在每个教学班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,通过实践课活动,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。
黄健老师本学期在实践教学课堂上开设模拟法庭,学生着法袍、律袍,使用法庭道具,教师准备模拟法庭剧本并与学生进行庭前训练,开庭过程中拍照、拍摄视频形成其他资料。学生通过自己审理案件,对法律的运用和司法实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,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。
从本学期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教研室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来看,这些实践教学参与面广、互动性强,受到学生的欢迎,学生能够积极投入,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广泛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,虽然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远远多于日常理论课,但学生普遍反映良好,同学们纷纷表示,“这样的思修课,给我来一打。”并且这些活动分别涉及了理想、信仰、人生、爱国、道德、文明、职业、心理、法律等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课程内容的方方面面,探索形成了课堂叙事性教学、基地体验式教学、平台情景式教学三者相互渗透、有机融合、功能互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,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,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先行先试,在大思政、大实践的背景下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添砖加瓦。
撰稿人:滕飞; 审核人:鞠永干